中新社唐山9月28日電 題:李大釗後人:烈士不僅是豐碑,更是榜樣
  作者 白雲水 胡向明 檀詠
  相對於大多數人,烈士李大釗的形象在李建生的心中更加溫暖和親切。歷史記憶中,李大釗的二女兒、李建生的姑姑穿著油污的棉襖,流著鼻涕在簡陋的院子里玩耍。沒人相信她是大學教授的女兒,這種情景到李大釗犧牲一直如此。
  李大釗之孫李建生28日告訴中新社記者,他印象中類似於這樣的記憶大多來自於與李大釗有過接觸的人寫得回憶錄。李建生沒有機會見到祖父,李大釗犧牲時,李建生的父親年僅4歲。
  中國首個烈士紀念日前夕,李建生以自己的方式緬懷著先人。一個身著棉布長衫的年輕人正從歷史中走來,走進李建生的家族記憶中:一個月薪240塊大洋的大學教授生活清貧,步行上班,吃飯是烙餅捲大蔥,家中設施簡陋,他犧牲後,家裡所有的東西加在一起只值一元錢,當時可以買30斤大米。
  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中共主要創始人之一。位於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的故居,是一間坐北朝南的三進宅院,被分為東西兩個半院。記者走進李大釗出生的房間,簡單的板櫃、座鏡和膽瓶便是全部家當。據故居管理處副主任吳瑞彬介紹,這所院子是李大釗留給孩子們的惟一“家業”,他在北京一直租房住。他掙得錢,三分之二用於黨的經費,另三分之一也部分用在幫助貧苦青年身上。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犧牲後,因為家無積蓄,遺體的收殮都是靠朋友和同鄉贊助的。
  李建生說,李大釗喜歡詩文,愛好音樂,自編了老家河北樂亭的地方戲皮影戲,還有與比大他6歲的夫人之間純樸忠誠的愛情,這些都讓這位先輩的形象更加清晰起來。
  李建生多用“烈士”、“偉人”稱呼李大釗,較少稱之為“爺爺”。李建生說:“家族裡有一個共識,李大釗的公眾形象大於私人形象,不能用他的名字謀私利。作為烈士後人,傳承烈士精神早已成了每天必做的功課,否則是對不住先人的。”
  李建生介紹說,從他的伯伯、姑姑的生活方式上都能看出節儉的家風,他們都能將社會上的不良風氣拒之門外。
  李建生說,烈士紀念日的設立,對社會是教育,對後人同樣是警示,提醒後人要隨時檢驗自己的行為是否違背了先人的意願。
  當代人似乎很難理解先輩的這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但是,在李建生看來,中國當代的年輕人有思想,他們向社會傳遞正能量,他們的前途是樂觀的。李建生說,李大釗的教育理想是培養國之棟梁,他的願望正在實現。
  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關於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
  在李建生看來,年代久遠了,國家設立紀念日的意義,就在於提醒人們,烈士不僅是豐碑,更是榜樣。在中國近代史上,曾經有這樣一群年輕人為了理想和未來獻出了生命。(完)  (原標題:李大釗後人:烈士不僅是豐碑,更是榜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j53ojykz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