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去年11月,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此外,有媒體報道王正敏還克隆國外的“人工耳蝸”用來申報國內的貸款專利,成功獲得巨額專利經費數千萬元。昨天,王正敏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回應此事,稱自己論文方面從未造假,做人工耳蝸只為讓更多聾人獲得救治,不為賺一分錢。(1月3日《京華時報》)
  王院士有沒有造假,他自己說了不算。至少目前,復旦大學學術規範委員會認定王正敏在申報科學院院士過程中,化療副作用申報論文材料有“不實事求是”行為。而公開報道,王院士造假更是觸目驚心。
  據王院士的學生王宇澄實名舉報,王正敏最少有57篇論文涉嫌抄襲。王正敏的造假手法讓人大開眼界:手法一,是將自己的專著《耳顯微外科》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手法二是“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刊物和國外刊物同時發表。有巢氏房屋手法三,是把發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誌》上的非研究性文章,包括“發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也列入了院士增選候選人論著目錄附件材料。
  不僅如此,王正敏領銜的技術團隊成功研發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人工耳蝸,被指“克隆”國外樣機,獲國家專利巨額經費。央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爭取國家、省市科研經費,王正敏研發團隊和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以各種名義向有關部門申報項目。僅在2012年,王正敏研發團隊就獲得國家級項目兩個,獲得專項經費4000多萬,其中,“國產人工耳蝸及臨床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衛生部專項科研經費2171萬元;“上海力聲特人工耳新成屋蝸建設項目”獲得國家工信部經費2138萬元。
  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的專家學者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容抹殺。然而,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是,近年來學術不端、學術腐敗之風愈演愈烈。其表現之一就是學術造假,垃圾論文滿天飛。這樣的學術研究,不僅對社會發展無益,還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極大浪費。更有少數專家充當企業的代言人、辯護人。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在做客人民網強國論壇時竟然說:一天吃六個膠囊,一天三次、一次兩個,沒有吃掉多少鉻。北京某著名高校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曾發表“三聚氰胺無毒”的言論,被公眾炮轟洗碗機。因此,說“學術不端禍國殃民”並不為過。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指出:對科研道德失範問題,既要加強對科技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努力建立社會各方面的監督約束機制,為科技人員自覺遵守科研道德創造良好的主客觀條件。
  的確,治理學術不端需要加強自律,更要加強他律。學術不端的評判標準與道德評判標準畢竟不是一回事。治理學術不端,一方面要在加強加強立法的同時,制定科研道德規範,改進科技評價體系和獎懲辦法。另一方面,要對學術不端的典型案例依法查處,使學術不端者付出應有的代價。眼下,作為王正敏的娘家,中科院不應裝聾作啞,而要啟動調查程序,不僅給舉報者王宇澄和廣大公眾一個說法,還要給王正敏的“院士”頭銜一個交代。
  文/張衛斌  (原標題:有無造假,“院士”自己說了不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j53ojykz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